近期 ,香港高等法院对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的资产接管案作出关键裁决,引发了市场对离岸家族信托资产隔离效力的深入讨论。法院任命恒大清盘人为许家印全部资产的接管人,包括通过十余家离岸公司间接控制的可能涉及信托架构的资产 。这一裁决不仅涉及许家印个人资产的深入调查 ,还首次在重大案件中清晰划出了离岸信托资产隔离的法律边界,宣告“离岸 ”并非法外之地。
案件背景与裁决过程恒大集团于2024年1月29日被下令清盘,随后香港法院委任清盘人展开全球资产追索。2024年3月,清盘人对许家印等人提起诉讼 ,旨在追回约60亿美元的股息及酬金 。据统计,中国恒大2009年至2021年6月累计净利润为1733.88亿元,分红总额接近700亿元 ,其中许家印及其关联方通过分红套现约540亿元。
2024年6月,香港法官对许家印作出玛瑞瓦禁令,禁止其处置全球范围内价值最高达77亿美元的资产 ,并要求披露所有价值5万港元或以上的资产。然而,许家印未遵守披露令。
2025年4月3日,恒大集团发出“接管人传票” ,申请任命清盘人为许家印资产接管人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院作出裁定,支持接管申请 ,授权清盘人“识别 、保全与调查”许家印全部资产。
离岸信托的法律边界许家印方面曾主张法院禁令不应涵盖其关联的离岸公司,试图将潜在信托资产隔离在接管范围之外。然而,法院明确驳回此主张,指出这些公司资产在禁令“附件C ”中被明确定义为“与许家印关联的公司” 。法院认为 ,这些公司资产完全没有披露的情况下,有必要授予接管人权力查阅这些公司的文件,以确保该禁制令得到遵守。
法院详细阐述了“查布拉管辖权”的适用性 ,允许法院在特定情况下,将非主要被告但其资产实际由被告控制的第三方,也纳入禁令范围。法官强调 ,在涉及“重大国际欺诈”的案件中,关键不在于僵化地认定法律上的所有权,而在于审视“控制的实质性现实 ” 。
法律界人士指出 ,审查“实质性控制权”是关键。法院并未直接否定信托的独立性,而是基于许家印对信托资产的实际控制权,认为有必要进行接管。
跨境执行与信托的未来清盘人已启动全球资产追索程序 ,包括接管许家印名下持有私人飞机的离岸实体公司,并将飞机挂牌出售 。同时,许家印和其前妻丁玉梅的多项境外豪宅、私人飞机、名车 、游艇等资产被法庭冻结。在美国,清盘人已向特拉华州法院申请以“欺诈性转移”为由 ,撤销23亿美元信托。
法律专业人士表示,当前措施更准确的定性是“穿透式调查 ”与“临时保全”,旨在接管与控制资产以防转移 ,但尚未到法律意义上完全“击穿”并处置信托资产的阶段 。
据媒体报道,许家印的信托设于美国、采用特拉华框架。此次接管令的跨境执行成为另一大焦点。黄立冲认为,如果上述信息属实 ,就涉及跨境追债,将面临法域与程序的问题。香港的接管与Mareva禁制须在美国落地执行,通常依赖《美国破产法》第15章承认外国程序或普通法礼让 。
总体来讲 ,信托是有抗辩权的,但欺诈转移可破。清盘人需证明信托为“自益/实质控制 ”、“债权人受损”或“转移时已资不抵债”等“欺诈徽章 ”,并完成跨实体、跨账户的资金追踪。
法律专业人士指出 ,此次裁决不仅是对个别案件的处理,还对离岸信托的架构与管理敲响了警钟,清晰揭示了家族信托“资产隔离”效力的法律边界 。信托的安全性并非绝对,其效力的根基在于结构的独立性与设立目的的合法性。
分析人士指出 ,此案对于高净值人群与财富管理行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离岸家族信托”绝非万能的“保险箱 ”,离岸信托并非法外之地。财富保护必须建立在合法 、诚信与合规的基础之上 ,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性架构来规避债务偿还义务或监管的行为,都可能被司法穿透 。